正能量|建築師劉太格是居屋概念先鋒 土地規劃要為居民打造幸福感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4/02/02 16:52

分享:

分享:

劉太格博士被譽為新加坡規劃之父。(港台提供)

劉太格博士被譽為新加坡規劃之父,他既是規劃師,亦是建築師,曾在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及新加坡市區重建局擔任首席執行官,也是花園城市、居者有其屋等概念的先鋒和實踐人。

在芸芸規劃學問之中,劉太格認為最重要有3點──人文學者的心、科學家的腦和藝術家的眼。劉太格說:「人民方面要安居樂業,土地方面要把城市功能做得完善,而且把握好生態環境,我的規劃就是以此為重點。」

母親的話改變一生

劉太格出身於藝術世家,爸爸是南洋畫派創始人劉抗,舅舅是畫家兼書法家陳人浩,他自小就在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下成長。劉太格認為,這為其日後專業發展奠下堅實基礎。「雖然建築涉及很多技術性細節,但最終的成果一定是藝術性的,如果沒有藝術家的眼光和敏銳度,要把建築及城市設計做得美就很難了。」

劉太格自小立志成為藝術家,但因為母親的一句話而轉讀建築,人生從此不再一樣。(港台提供 / 黑白圖片)

其實,劉太格自小立志成為藝術家,更曾買好船票,準備前往中國學藝術。臨行前,媽媽游說他修讀建築,希望改善當時家境貧困的狀況。「我母親知道我讀藝術後非常傷心,他問我能不能不去中國,改到澳洲讀建築。」這番話最終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迹。「我覺得母親這麼用心考慮我和家庭的前途,我不能不接受。我心裏就想,學習建築後做建築師賺點錢,同時繼續做畫家。」

耶魯大學的高材生

少年的劉太格十分努力讀書,希望能在班中名列前茅。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修讀建築系時,他成為該校11年來成績最優異的學生;及後到美國耶魯大學修讀規劃,亦成為該學系3年來最優秀學生,並在教授的舉薦下到建築師貝聿銘的公司工作。劉太格的努力換取了恩師的賞識。「雖然當時在公司的職位很低,但貝先生很看重我,每隔幾個月就給我一個機會,到辦公室跟我單獨談建築設計的重要理念,對我後來當建築師有重大的影響。」

從貧民窟到花園城市

1965年,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獨立國家。建國初期資源貧乏,當時三分之一的居民都住在貧民窟。劉太格1969年獲邀加入新加坡建屋發展局,透過興建組屋解決房屋供應問題。現時,新加坡超過八成居民住在公營房屋,劉太格指,現在每個人都有房子住,而其實早在1985年已經達到沒有人無家可歸的水平。

1969年,他獲邀加入新加坡建屋發展局,着力解決房屋供應問題。(港台提供 / 黑白圖片)

然而,「由零到一」的過程絕不容易。劉太格發現,在學院學到的規劃概念,當真正要「落地」做規劃時,技術性的資料非常稀缺。早年,他曾經數度來香港,考察香港公共住宅的設計,學習香港建屋的經驗。「今時今日,新加坡有這樣的成就,部分是因為我花了幾十年研究技術性指標,並不斷檢驗和改善,這是我對新加坡規劃行業的一些貢獻。」

規劃需要團隊合作

如何透過規劃,讓城市居民獲得「幸福感」?劉太格分享了其中一個例子:「當時做規劃,我請了9位社會學家幫我,跟他們討論後發現,組團面積太大。一個組團面積最好在2.4至4公頃之間,這樣居民會對社區更有感情。而我們在組團中間建做一個公園,有一個小沙池給小孩玩,亦有座位在旁。這樣,組團裏的居民就可以一邊看孩子玩,一邊跟鄰居聊天。這些理念都不是我憑空想像,而是跟同事討論出來的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原來在規劃的角度,幸福感、歸屬感這些主觀的元素,亦有相當多科學化的考量,劉太格堅持做規劃要有「科學家的腦袋」——城市要有甚麼零件,放在甚麼地方,也有精細的考量。此外,劉太格強調,規劃還需具備「藝術家的眼」——要考慮城市設計,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,他笑言要用談戀愛的心,把機器放在地上。

作為世界規劃界的大師級人物,劉太格寄語有志從事規劃的年輕人要重視團隊合作,以人民福祉、土地可持續性作為依歸。「一個好的規劃方案,需要等15至20年才看到成果。其實我在規劃界的聲譽是很高的,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,我當時是以人民生活及土地可持續性來做規劃,我想態度要正確才能成為好的規劃師,你在10年、20年後的聲譽反而會更好一些。」

最新影片推介

訪問後記

劉博士提到他希望將規劃、建築的理念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!事實上,假如世界各地的規劃可以做得更好,市民在安居樂業之餘,大家於旅遊、休憩的時候,更能夠欣賞到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。非常多謝劉博士這次在節目的分享,除了是一次歷史文化之旅,也為我們上了寶貴的規劃入門課!

以上內容摘自香港電台第二台《夢想號啟航》,節目由黎穎瑜主持,逢星期六10am-11am播出,專訪不同領域人士,收集他們實踐及追尋夢想的經驗,分享當中的堅持與智慧。按此可足本重溫。

記者:林世民